慢遊香港|026|鯉魚門三家村
前陣子在前往朋友家的途中時,朋友提到他家附近那個石灘的日落景色很好看。
於是我決定在翌日到他口中的那個地方走一走,也就是鯉魚門三家村。
當天從家出發到西灣河,然後坐渡輪到三家村碼頭。雖然渡輪的班次不頻密,大概半小時一班,但是比起坐車過海,我還是喜歡邊聽著船的引擎聲與海浪聲邊看著藍綠色的海,慢慢地到對岸。
三家村碼頭牆上有仿「九龍皇帝」曾灶財的塗鴉筆跡。
甫踏出碼頭,右手邊是一個避風塘海堤公園,向前望便可以看到對面村內的棚屋及一些海鮮酒家。
三家村是位於香港觀塘區東南部鯉魚門的鄉村,有一百五十年歷史,為九龍十三鄉之一。
根據維基百科,三家村最初可能是三個姓氏的家族組成的村落,據稱三家是指溫、劉、陳或張、劉、連三姓人。開村歷史現在已經不可考究,而鯉魚門只是三家村鄰旁進入維多利亞港的海道名稱,但香港人一般習慣稱三家村為鯉魚門。
現在一提到鯉魚門,人們自然會想起是其中一個吃海鮮的好去處。不過,從前的鯉魚門不是漁村,那裡山石嶙峋、石質優美,是採石的理想地方,所以發展成石礦場。這裡出產的石材會運往香港各地和中國地區,甚至遠銷歐洲。
在1897年英國租借新界後,當時政府進行土地登記,規定石廠要申請牌照才可採石,三家村的石礦場停運,直到數年後才獲發新牌照繼續經營。而在這段期間,村民陸續開設草蓆廠、顏料廠、船廠等工業而維持生計。
在1934年,英軍聘用很多勞工在村內及附近的魔鬼山建造軍事設施,帶動當地飲食業的發展。
直到1967年香港政府不再為石廠續牌,有二百年歷史的石礦業全面停業。由於當時已經有道路直達鯉魚門,多間新酒家開業,海鮮業得以發展,成為其中一個旅遊景點。
說著說著,已經走入了三家村內。不知道是因為疫情影響了遊客量還是時間還早的關係,沿途大部分的酒家餐廳都沒有開門營業。
這個旅遊景點在平日的下午顯得有點冷清,只有一些居民及前來垂釣的人出入。
經過石灘再向前走,便會看到鯉魚門天后廟。這所天后廟建於清朝,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,而且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。
這個小孩很有趣,一直在跑跑跳跳,然後被他發現了我在拍他。
走啊!有拿著相機的怪叔叔啊!
在天后廟外的防波堤上有不少人在垂釣,可以面對著整個港島東的風景來約魚也不錯吧。
這一位選擇了先休息一會,掛機一下。
從天后廟的位置看回去防波堤那邊,更可以看到石灘旁的燈塔。
穿過天后廟之後,是馬背村,相比起之前經過的,這裡更像一個小村落。
其實我來之前都沒有做資料搜集看看有什麼東西拍,所以也不太知道繼續向前走有什麼的景色,不過看見前方有路,一直走就對吧。
感覺在這裡居住的話,出入應該也不太方便吧,不過這裡的環境又難得地清幽,所以各有取捨吧。
看看路牌,原來再往前走便是昔日的石礦場。石礦場如今已經荒廢了,另一邊的山邊大石像個小型硤谷般,感覺置身於外國的國家公園般。
當天途經的,這裡算是比較多人的位置,不少人在打卡留念,更有人在這裡婚攝。可惜因為想趕回日落時回石灘,我沒有再向前走看看,幸好之後有和朋友一起前來,幫他們拍照,才不致錯過這裡的風景(有興趣看的話可以按這裡)。
原路折返,往預定想拍日落的位置出發。
此時天空已經開始照射黃昏下金黃色的光線。
我承認我很喜歡拍別人垂釣的畫面,每次在海邊看到別人拿著魚杆就忍不住接下快門。
終於走回來石灘,此時人們都聚集在這裡,等待日落的畫面。
意外地看到這束漂亮的光線,是日落的前奏。
不過當時發覺這個場景的反差很大,也找不到一個滿意的構圖,走來走去都拍到不一張滿意的。
所以直接放棄,換上長焦距拍一點特寫罷了。
最後用一張九龍區的城市景結束當天的行程。少有地一整個下午所拍的,很多都是我喜歡的,所以這篇應該是暫時字數最多的一篇。如果你看到這裡的話,謝謝你的耐心閱讀。那麼敬請期待下一次的更新吧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