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eica M3(一).Leica M的始祖
不小心踏了一隻腳入坑,然後當你回個神來發現自己已經泥足深陷。
故事是這樣的,使用了Leica M6差不多一年,都是在用VM35.4,總覺得使用Leica M的機身而不用原廠的鏡頭,就好像你到了日本旅行卻沒有嘗過壽司拉麵般。
然後我又開始了網上爬文,因為M機觀景窗線框的關係,28mm、35mm跟50mm這三個焦段是比較常用。由於對28mm無感,而且手上也有一顆VM35.4,所以把目光放到50mm的鏡群之中。
基於網上的評價及想嘗試老鏡的考慮,最後把目標收窄到Summicron 50mm Rigid及Summicron 50mm DR之中選擇。
在網上看到一顆品相及價格不錯的Summicron 50mm DR,所以就收下了這支比起Rigid多了近攝功能的DR版本。Dual Range (DR)的設計使它的最近對焦距離短至0.478米,實現較大的放大率,在旁軸鏡來說是比較少見的。
怎料到買下Summicron 50mm DR沒多久後,在eBay意外看到Leica M3套裝的拍賣,當中還包括了一支Summicron 50mm Rigid、一支Hektor 135mm f/4.5,以及一些配件。
當時的起標價格還不足以在市場上買一台M3及一顆Rigid,所以我便鬧著玩地以底價下標。怎料到直到拍賣結束也沒有第二個圓家出價,就這樣本來是二選一的鏡頭,兩顆在出現在我家裡,而且還多了台M3。
話說回來,Leica M3其實是生產在M2及M1之前,是Leica M系列的第一個型號。它由1954年開始生產,直到1966年結束。所以隨便拿到一台都是超過五十年前生產的。
由於當時的技術所限,它是沒有內置機身測光功能的,加上機械快門的結構,是一台完全不用電池的全機械操作相機。
Leica M3在過片上分為單撥與雙撥兩個版本,雙撥版本只需連續撥到過片行程的一半兩次便完成過片,而單撥版本則跟大部分135底片相機一樣,過片一次過到底。我手上的是單撥版本,感覺上過片順暢度跟爽度比M6要好。
而對我來說它最大的特點是它那放大率為0.91倍的觀景窗,這意味著使用50mm鏡頭的話,幾乎可以用盡整個觀景窗範圍取景。而且觀景窗感覺上亦比M6的明亮,打算以後M3主力用上50mm的鏡頭,而M6則主力用上35mm的鏡頭。
兩顆50mm的鏡頭都分別拍了一卷,用的是近日宣布即將停產的Pro400H,又一款經典的底片停產,距離所有底片停產的一天,不知道我們還可以拍多久。
雖然以上過片及取景的體驗上M3比M6優勝,不過M3還是有些地方比M6的不足。
如果你覺得M6每次上片時要把底蓋拿出來有點麻煩的話,M3上片時更為麻煩些。除了底蓋外,M3的片軸可拆除式的,每次上片都要先把片軸取下,再將底片片頭塞入片軸後拉至適當長度,然後推回機身內,所花的時間比M6的更長。
另外,回片的設計沒有比M6的方便。比起M6的斜把手的回片桿,M3的則是拉起圓回片鈕柱再順時針慢慢回捲,不太好使力也比較刮手(雖然外觀上我比較喜歡M3的回片鈕設計)。
不過我覺這兩個都不是大問題,因為我也很少一天拍兩卷底片,所以也不會經常上片回片,談不上非常不方便。
至於這兩支鏡頭上的使用感覺,在將來日子的篇幅再說吧,有興趣的話可以按下照片連結到Flickr上看看是用哪一顆拍攝的。
例如是這張便用了Summicron 50mm DR的近攝功能。
那麼這篇就先寫到這裡,下篇再續吧。
留言
發佈留言